衛福部於 114 年 3 月 18 日發布延長《藥事法》第 103 條第 2 項原定的過渡性條文,公告「經營中藥從業人員」的資格,新增核釋藥事法第 103 第 2 項後段「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開放中藥或藥學相關科系畢業生修畢中藥核心課程,且實習 1 年以上即可登記為中藥商。」
為此,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認為,此舉等同放寬中藥商販售資格,允許未取得藥師執照者販售中藥。嚴重侵害藥師調劑權與中醫師診療權,並號召全台藥師走上凱達格蘭大道,向政府遞交陳情書,強烈要求撤回此項違法的行政命令。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中藥也是藥,必須由具備專業訓練與考試資格的藥師管理。他認為,這項命令讓中藥販售淪為「買藥像買菜」,完全無需藥師專業把關。「沒有藥師的中藥,誰敢吃?這不只是執業權的剝奪,更是對民眾健康的威脅。衛福部的政策彷彿允許『修幾門課就能賣藥』,既不需通過『藥師國考』,也無需接受完整專業訓練,專業門檻蕩然無存。」
醫療環境急遽變遷,中醫藥產業亟須創新、轉型
為此,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則有不同觀點,更與中藥商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發表聲明「力挺衛服部政策」。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多年來,中醫藥在全民健康照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展現了卓越的價值與效能,不僅獲得社會認可,也大幅提高利用率。
然而,在中藥材需求急劇增加,供應鏈面臨壓力與挑戰,暴露出中藥產業在專業分工及資源分配方面的不足。面對全球醫療環境變遷與產業萎縮的雙重衝擊下,中藥產業亟須制度性的創新與專業化轉型。
詹永兆說,該新增內容未涉及中藥調劑權,僅聚焦中藥材及中藥製劑的輸入、輸出及批發;中藥材及非屬中醫師處方藥品的零售;不含毒劇中藥材或依固有成方調配而成傳統丸、散、膏、丹及煎藥;且不得執行中藥調劑業務的適用人員資格解釋。
明確規範從業人員資格,吸引專業人才投入產業
詹永兆說,透過明確規範從業人員資格,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具備大學專業背景與實務訓練經驗的人才投入,進一步促進專業分工與技術傳承。隨著專業人才的加入,不僅能強化中藥材的品質控管,也將為整體產業注入創新與活力。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謝慶堂表示,衛福部 3 月 18 日發布《藥事法》第 103 條解釋令,允許修習中藥核心課程 35 學分並具 1 年實務經驗的中藥或生藥相關科系畢業生,申請登記為中藥販賣業藥商。
中藥專業不可抹滅,產業永續發展才是福
此舉能解決中藥商高齡化與人才斷層問題,維持中藥產業正常運作。謝慶堂強調,解釋令並未涉及中藥調劑業務,亦未逾越藥師的專業範疇。中藥商主要負責中藥材的基原辨識、加工炮製及儲藏管理等專業,這些均非藥師專業領域。
謝慶堂表示,中藥商在保障民眾用藥安全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於熟悉中藥材特性,能夠有效辨識與處理各類中藥材,確保其品質與安全;更能有效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他直言:「藥學系雖可修習中藥相關 17 學分,但未強制必修,且中藥學實習也只有 1 個月的選修,且藥師高考的中藥內容僅佔藥學的 10 分左右。而沒有中藥專業如何有能力接手中藥工作?把中藥房消滅後,可以去西藥局買中藥材嗎?」
詹永兆表示,中藥材供應鏈牽涉層面極廣泛,從前端栽培、採收與加工,到後續的基原鑑別、炮製、包裝、儲藏管理,直至產品進入市場銷售,每一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知識、豐富實務經驗及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品質控管。「這樣的工作性質不僅要求專業能力,更需長時間的投入與堅持,因此,並非所有具備條件者皆願意參與其中。」
中藥行數量急遽萎縮,技術傳承出現斷層
傳統中藥產業逐漸式微,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列冊中藥商自 94 年至 108 年間,從 1 萬 585 家降到 7771 家,降低 26.58%。依此速度推估,10 年內剩不到 3000 家,產業看不到未來,下一代接棒意願低,傳統中藥行恐面臨斷炊。
中藥商面臨人才斷層的危機!中藥商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說,過去中藥行經營者多半是學徒出身,以及師徒傳承,但現在第二、三代接班人看不到前景,無法讓家族事業延續。政府祭出止跌計畫,中醫藥產業高度支持這項政策,透過法規制度與專業人才培育雙軌並進,可保障執業權利。
整體中醫藥產業的永續發展藏著潛在威脅,亟需產業界與政府端共同正視並積極因應。他說到,消滅一個產業並不難,但要重新復甦不易。而要推動中醫藥產業邁向永續發展,關鍵在於建構完善的專業分工體系,並深化各領域間的協作與整合。
詹永兆指出,唯有積極引進多元專才,鼓勵具備實務經驗與專業背景的人力投入,同時將傳統中藥技藝與現代科學教育相結合,方能提升整體產業的應變能力與競爭實力,保障民眾使用中藥的權益,促使中醫藥產業邁向長遠的發展。
培育下一代中藥人才,提升中藥服務品質
為了深化中藥專業能力,讓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中藥商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首次合作,決定共同力挺衛福部推動以大學專業教育制度培育下一代中藥人才的政策,期望藉此提升中藥服務品質,並加強民眾健康照護。
謝慶堂說明,衛福部歷經兩年專案研究,廣邀中醫、中藥、藥學及法律等領域專家學者協商討論,最終明確公布政策方向:「開放修習完整中藥專業課程與實作訓練的中藥系與生藥系畢業生,參與中藥體系之建構與發展。」
此舉不僅有助於中藥文化的延續與傳承,更能有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呼籲各界正視中藥商在中醫藥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支持中藥商的專業發展與文化傳承。
全台唯一中醫專業:「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而全台唯一培育中藥專業人才的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系主任張文德博士說,因《藥事法》嚴格規定中藥的調劑資格,加上現有中藥房採列冊列管,以及無相對應證照可以取得中藥房經營權,影響學生就讀意願。
張文德表示,校方本想於 2024 年進行全面停招,但幾經思量,該系為國內唯一中藥專門科系,停招將使台灣完全失去中藥專業人員之培育,因而改為減招、非停招,招生人數從 42 人降到 27 人。「沒有中藥技術士執照可報考這點,對我們學生來講是很吃虧的點,等於畢業後,沒有像其他科系有專業的就業保障。」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還是許多單位需要中藥專業的。例如,像是海關邊境管制,查驗攜帶入境的中藥材及中藥製劑,因此,就有數位學生在該單位任職;而今,中醫藥保健正夯,許多中藥廠、生技公司等也需要相關人才等,出路並非外界所想的狹隘。查驗攜帶入境的中藥材及中藥製劑
張文德表示,作為中藥專業教育的推動者,我們深知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延續與產業永續的基石。面對擁有深厚文化底蘊與地域特色的台灣中醫藥產業,專業中藥人才的培育,是產業發展無可取代的關鍵力量。
中藥產業橫跨農業種植到產品製造與行銷,鏈結相當廣泛,僅靠傳統技術與經驗傳承已無法因應現代需求。每個環節皆需專業人才介入,尤其是「從農到藥」這一階段,是確保中藥材安全、有效與高品質的關鍵核心。
然而隨著環境變遷與人力斷層擴大,專責此段實務的中藥商正面臨嚴重萎縮。若缺乏新血培訓與教育支撐,這段鏈結恐將永遠斷裂,讓產業發展陷入危機。唯有透過跨領域協作與人才對接,推動產業現代化、國際化,才能永續發展。
課程規劃以中藥為主!「從農到藥」確保安全與效用
張文德說明,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成立已 23 年,前身為專精中藥學領域之藥學系中藥組,招收對中藥學術研究及產業發展有興趣的學子,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實務能力的中藥專業、行銷與研發人才。
課程規劃以中藥基礎與應用為核心,涵蓋藥用植物、本草學、中藥基原鑑定、中藥藥材、中藥炮製、中藥方劑、中藥製劑、中藥藥理、中藥品質管控、中藥栽培、管理及智慧財產權等專業領域。
透過專業教育的紮實訓練與系統性課程設計,學生不僅能傳承台灣中藥的文化與智慧,也能在多元分工的產業鏈中發揮關鍵角色,更是解決眼前產業面臨斷層、確保中藥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解方。
別讓中藥商產業滅絕、創造更大價值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強調,中藥販賣業衰退速度太快,且藥師投入比例太低。然而中藥材從栽培、採收與加工,以及基原鑑別、炮製、包裝、儲藏管理,至中醫院所或市場銷售,提供民眾醫療照護、飲食使用,每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的實務經驗。
至於中藥管理,對於從處方藥、指示藥到健康食品、一般食品,從安全到功效,會就分級做詳盡規劃,也會儘速與藥廠、食品業者協商,期望台灣中藥發展超越日本漢方藥等,創造更大的價值,未來也會規劃藥農制度,因此中藥商不能消失,而是要落實分工。
諮詢專家: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詹永兆、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謝慶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 馬逸才、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 張文德、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 蘇奕彰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