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意外傷害風險高,逐漸成為長者健康隱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以長達 6 年以上的全國資料庫,追蹤超過 10 萬名新診斷中風患者,深入探討針灸治療對降低跌倒與車禍等意外傷害的保護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針灸治療的中風患者,其意外傷害發生率顯著低於未接受針灸者,每千人年僅 10.2 件,相較之下未治療組達 15.8 件。經統計模型校正多項共病、使用安眠藥等變項後,針灸治療者的意外傷害風險下降了 26%,證實針灸在提升中風患者平衡與行動能力上的實質助益,且效果無論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皆呈現一致。
中風與針灸的關聯性
一般而言,中風可以分為出血型或是缺血型,一種是血管破裂造成的腦部損害,一種是腦部血管阻塞造成腦部缺血、影響正常功能。而腦細胞的壞死沒有辦法再生,這也是中風為什麼會造成巨大後遺症的原因,而且急救拖越久、失能情況越嚴重。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中風代表氣血不通,也就是身體失去了維持正常運作的能力;又好像是身體「當機」,無論是血管塞住還是出血都是一種表現,並不是發病的原因,但急救的時候,必須先讓當機的狀態活化,才能爭取急救的時間,把後遺症降到最低;申言之,針灸,是給滿布血管神經的穴道一個刺激,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把中風的原因解決。
「照海穴、耳門穴、梁丘穴」助中風患者腳踩穩頭不暈
為了協助中風患者強化平衡感、預防跌倒,林舜穀推薦日常保養中 可以適當刺激三個關鍵穴位,分別是「腳踩穩-照海穴」、「頭不暈-耳門穴」以及「邁開步-梁丘穴」: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從內踝骨尖直下約一橫指寬的位置,取穴時可讓患者盤腿或採坐姿,找到內踝骨下方明顯的凹陷點即是。建議每天以拇指適中力度按壓照海穴,每次一至兩分鐘,有助於促進下肢肌力與本體感覺的穩定,強化「腳踩穩地」的能力,對於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中風患者有良好的輔助效果。
耳門穴:位於耳珠前方、張口時可摸到的凹陷處,是耳區重要的氣血交會穴。建議以食指輕輕按壓或點揉,每次一至兩分鐘。刺激耳門穴可以幫助調節內耳前庭系統的功能,改善中風後常見的暈眩和平衡感失調問題,使頭部感覺更清晰,行走更安全穩定,因此有「頭不暈」的輔助效果。
梁丘穴:位於大腿前側,膝蓋髕骨上緣向上約兩寸(約三橫指寬)的肌肉隆起處,壓之有痠脹感即是正確位置。取穴時可採坐姿或半屈膝姿勢,方便找到肌肉隆起點。建議以指關節輕敲或拇指持續揉按梁丘穴,每次兩分鐘,可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改善膝關節的穩定性與步態協調性,幫助患者「邁開步伐」,進而降低跌倒的風險。
除了穴位刺激外,林舜穀也建議中風患者配合簡單的平衡促進運動,例如「扶牆單腳站立訓練」,雙手扶牆,單腳抬起,左右各維持 30 秒到 1 分鐘,逐步延長時間。若平衡能力尚可,也可以進行雙腳併攏站立、閉眼維持 10 至 20 秒的訓練,以加強本體感覺及前庭系統的協調。這些方法簡單、安全,搭配穴位保養,可以有效促進中風患者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減少意外跌倒發生。
林舜穀強調,透過中醫介入可以讓更多中高齡族群在歷經大病後仍能維持自立生活、降低二度傷害的風險,更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