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過去待在診間等候病人的診療模式,中醫師從健保開辦之後,走出診間深入偏鄉、社區及養護機構,讓失能者也能透過中醫藥、針灸等治療來緩解病痛。全民健保總額給付制度下,中醫巡迴醫療逐漸成為縮短城鄉醫療資源差距的重要措施之一。
卓青峰 二十年如一日的偏鄉健康守護
迦南中醫診所院長卓青峰從 2003 年就開始投入偏鄉巡迴醫療,對他來說,這份工作不僅僅是一個職責,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的體現。談起當年為何會投入偏鄉醫療服務,卓青峰說,由於偏遠地區居民無法像城市居民那樣輕易獲得醫療資源,「巡迴醫療」成為了縮短醫療差距的必要措施。
當年健保實施中醫總額給付制度,促使他自願承擔起在阿里山鄉來吉部落進行巡迴醫療的工作。卓青峰每週一次到來吉部落進行中醫巡迴醫療服務,至今已持續了 20 多年。這份持續性不僅讓他與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也使他能夠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並提供持續的醫療照護。他表示,中醫在慢性疾病管理及疼痛等問題,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進入偏鄉並非孤軍奮戰,卓青峰表示,中醫師必須當地衛生所及公衛護士保持緊密合作,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醫療支持網絡,彼此互相配合才能針對病患的不同需求提供綜合性的醫療服務。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滿足偏鄉居民的醫療需求。
在 20 多年參與巡迴醫療過程中,卓青峰遇到許多讓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其中 1 位住在萊吉部落的中年男子,由於中風導致行動不便,兩年來無法走出家門。經過中醫的介入,患者逐漸恢復了行動能力,最終能夠自行前往診所就診。他笑著說:「這位患者恢復後,甚至重新回到了曾經工作的茶葉工廠繼續工作。」
看到病人接受治療後,再度重返工作崗位,卓青峰表示:「這就是中醫投入偏鄉醫療的價值。他認為中醫投入偏鄉醫療除了提供診療之外,另一個重要的使命是改變當地居民對健康的認識與重視。這份深耕偏鄉的醫療服務,不僅縮短了醫療資源的差距,更在偏鄉地區播下了健康的種子。
目前全台約有 400 多個中醫巡迴醫療點,幾乎涵蓋了所有需要醫療服務的偏鄉地區。卓青峰希望有更多新血投入,將中醫深入到更廣泛地區,讓更多居民受惠於這項服務。他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中醫師願意承擔這份責任與使命,偏鄉居民的健康狀況將得到更大的改善。
過去,中醫師通常在診間等待病人前來就診。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與人口老化,現今的醫師不再「被動」等病人,而是主動走出診間,深入社區,為那些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提供服務。透過中藥、針灸和穴位推拿等治療手段,醫師能有效減緩失智症進程、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並提升中重度失能患者的生活品質。
陳啟禎 走出診間到進入患者家裡治療
很早就投入居家醫療的慶安中醫診所院長陳啟禎表示,衛生福利部自 109 年起推行「中醫社區健康照護網絡 5 年計畫」,此計畫在全國各縣市已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並且服務人次持續成長。從計畫初期的 689 人次,到 2021 年已經達到 6 萬 5,000 人次,2024 年更達 13 萬人次。
陳啟禎強調,此計畫的推動目的是讓中醫進入居家和社區醫療體系,使更多不方便出門的民眾能夠在家中接受中醫治療。他回憶道,該計畫推行前,中醫師通常必須與西醫合作才能到社區提供診療服務。109 年後,社區民眾只要有需求,皆可申請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由中醫師到家裡進行診療。
進入居家醫療後,他發現許多長輩因行動不便而長期臥床,只能望著床上的「一片天」。中醫介入治療後,這些患者的症狀逐漸改善,帶給他們新的希望。
「看到原本失能的患者,在中醫治療後逐漸恢復,那種喜悅是難以形容的。」陳啟禎分享臨床個案:一位 7 歲的男孩在學校突然昏倒,經診斷為腦溢血。儘管經過 3 個月的治療,病情穩定,但他依然無法脫離鼻胃管、氣切管和尿管,且始終處於昏迷狀態。
由於西醫無法提供更進一步的治療,男孩的家人將他接回家,並申請了中醫居家診療服務。陳啟楨表示,在中醫積極治療下,男孩的狀況逐漸好轉。3 個月後,恢復意識,管路也相繼撤除。半年後,能夠下床練習走路,去年已經可以借助助行器行走,並且重新回到學校上課。
擁有中西醫雙重執照的陳啟禎指出,如果這位男孩後續沒有接受中醫治療,他的人生可能只能每天盯著天花板。中醫扭轉了他的命運。他認為,中醫與西醫在中風治療上的最大差異在於,中醫可以通過針灸和藥物,幫助患者「復能」,使其身體機能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
陳博淵 進駐養護機構 提升住民生活質量
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因此如何讓長者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照護,從而提升生活品質,中醫可扮演關鍵的角色。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中醫進駐養護機構不僅降低住民因泌尿道感染等疾病住院的風險,節省醫療資源,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
陳博淵表示,自 111 年健保署實施《中醫門診總額照護機構中醫醫療照護方案》以來,加入此計畫的中醫師從 82 位增加至 127 位,參與機構也從 60 家擴增到 142 家,住民接受中醫診療的人次更是倍數成長,111 年服務 16000 人次,112 年增加至 30000 人次。
住在養護機構的長者,常常因為泌尿道感染、褥瘡、皮膚疾病、感冒及咳嗽等疾病,必須到醫院門、急診,或是請醫師到機構看診,過程繁瑣且耗時。現在可透過針灸、傷科推拿、穴位按摩以及中藥,改善身體不適症狀。
陳博淵分享經驗,在新冠肺炎期間,很多住在機構的長者因為施打疫苗,引發皮膚紅疹、搔癢等副作用,擦止癢藥膏也無法止癢,有些長者因為手不能動無法抓癢,影響睡眠品質,接受中醫治療後,症狀獲得很大的改善。
中醫在處理褥瘡和皮膚感染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陳博淵強調,住在養護機構裡的長者,因為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加上營養狀況不佳,往往導致傷口癒合速度慢,容易引發感染。大家別小看感染,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敗血症死亡。
他解釋,住在機構的長者大多年老多病,抵抗力比較差,出門看個診很可能被就感染。針對虛症西醫藥物治療效果比較差,因為身體對藥物反應不佳,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太好,劑量不會太大,此時中醫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補西醫的缺口。
中醫在這方面的照護相當有經驗,藉由中藥調理及針灸,加速傷口癒合,降低感染風險,這對於躺在床上的長者來說尤為重要。陳博淵表示,中醫治療不只解決症狀也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調理,讓患者有更好體能對抗疾病。陳博淵非常感謝健保署推廣此項計劃,讓住在養護機構的長者在機構內享受到良好的中醫照護,減少了送醫院治療的需要,顯著提升了長者的生活品質。他希望有更多中醫師投入此照護計畫,讓更多人看到中醫的價值。
諮詢專家/迦南中醫診所院長 卓青峰、慶安中醫診所院長 陳啟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 陳博淵
文/邱玉珍、編輯/黃慧玫、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