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容易痛風跟「這原因」有關!醫:注意飲食不如做1措施


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的疾病,常與膽固醇、高糖尿、體重過高、代謝症候群共病,有代謝症候群的病患,也特別容易痛風,特別是最近天氣驟降,更是痛風的好發期,醫師提醒有此疾病的患者,注意飲控外,務必留意四肢末梢保暖,以免痛風找上門。


根據統計,國內19~44歲男性罹患痛風的比率高達6%,且年紀愈大比率愈高。中醫師孫毓臨表示,痛風的發生與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有關,尿酸是嘌呤(俗稱普林) 是人體分解代謝後的產物,若攝取過多含嘌呤的食物,或是尿酸經由腎臟排泄到尿中的過程受阻,就會導致血中尿酸濃度過高。

當血中尿酸濃度超出飽和度,就可能在人體關節處沉澱,形成尿酸結晶。這些結晶(尿酸石)屬於人體異物,會觸發白血球的免疫反應,在免疫細胞的攻擊下導致急性發炎,關節處出現紅、腫、熱、痛,甚至會伴隨畏寒、發燒,臨床上稱為「急性痛風」。

為什麼會痛風?飲食是關鍵因素

根據統計發現,有一半的痛風病人,發作前飲用過啤酒(佔60%),其次為海產(18%),內臟食物(14%),也可能因藥物、疲勞、或感染等誘發。常見的發作部位是在腳大拇趾的第一個關節,也有可能在手、足其他關節處。這種急性痛風表現通常在兩週內會自然消退,可能一年發生數次,也可能幾年才發生一次。

孫毓臨強調,中醫認為,高嘌呤食物多屬肥甘厚味,容易引起脾胃功能負擔,消化功能受到影響,造成這些食物殘渣化為濕濁瘀阻於體內流注於關節,整體氣、血、津液循環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其他臟腑,當腎臟回收水分與排濁功能變差,血中尿酸就容易升高。

因此,在中醫調理上會著重於「調理脾胃」與「固腎利濕」,依照每個人的體質狀態做調整,平衡五臟,讓食物營養能有效被轉化運用,代謝廢物隨著循環排出體外。

中醫:痛風是因為臟腑失衡

在發作初期,關節開始出現紅腫熱痛時,以中醫的證型多屬濕熱痹阻經脈的熱痹,熱痺是指風溼熱壅阻於經絡或因臟腑失衡,導致內有痰濕蘊熱,氣血瘀阻,引起肢體關節處出現紅腫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孫毓臨表示,發作初期一般會先給予「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中藥,緩解發炎症狀和增加尿酸排出,再輔以針灸,選擇能促進體內濕熱代謝的穴位(如脾經、腎經等),促進血液循環,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另對於曾經發作過痛風、現處於緩解期的病人,或是尚未發作過,但在血液檢查中發現尿酸濃度過高(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濃度>6.8或>7.0 毫克(mg/dL)的族群,此時首要任務是找出引發高尿酸的原因,藉由調整飲食習慣、增加水分攝取、運動等生活型態的改變,有機會讓血中尿酸濃度回到正常值。

氣溫下降會造成尿酸沉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民眾為了不讓痛風發作,在食物上都會特別注意,卻忽略了天冷時的溫度變化也是影響的關鍵。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曾撰文指出,體溫下降與尿酸沉積大有關係。當四肢末端溫度下降,尿酸的溶解也會變少,導致尿酸結晶在關節腔的沉積變多,誘發痛風急性發作。

因此,蔡凱倫提醒民眾,冬天應更留意四肢關節與四肢末端的保暖,適量喝水以保持血管順暢,促進排尿來減少尿酸堆積。研究顯示水分缺乏不足時可能誘發痛風的發作,且在適當和適量的補充水分後3-4天,血尿酸值常可回復到正常值。每日飲水量維持在2000 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

痛風2大飲食宜忌

1.應避免飲用酒精及含果糖飲料:酒精及含果糖飲料在體內會代謝為乳酸,影響尿酸排泄,也會加速尿酸的形成,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導致痛風發作。咖啡及茶則無限制。

2. 避免食用過多高嘌呤、高脂肪類食物: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風發作期需避免大量食用。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屏東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孫毓臨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