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管理是一輩子的事,而「少吃多動」是減重黃金原則。許多人覺得自己已經少吃澱粉、多吃蔬菜,甚至也多運動了,但就是瘦不下來!中醫師說,瘦身不只是體重變輕,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代表你也有效,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
肥胖在全球已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 1997 年便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 8 億人有肥胖症。
而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達 47.9%,相當於每 2 位成人就有 1 位過重!肥胖不僅對於外觀、身體與心理健康都有影響,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 8 項與肥胖有關,此外常見的慢性疾病中,多項也與肥胖密切關聯。
中醫師林朝暉表示,像是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中醫減重,從根本改善易胖體質
體重管理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林朝暉說明,有別於西醫,中醫減重以「溫和不傷身」之精神為基底,現在更融合「嚴謹而精確」的科學研究方法,取其優而去弊,建立具有現代思維的中醫減重療程。
有許多人會擔心吃中藥是不是會有副作用,像是心悸、手抖、拉肚子等。林朝暉說:「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有別,醫師可隨時針對病人的用藥反應調整劑量與處方,因為瘦要瘦的安全。」
根據中醫理論,造成肥胖有 5 種體質,想減重應從「體質」下手,從根本改變體質,打造健康易瘦體質。先以「望、聞、問、切」評估個人體質狀態、諮詢生活習慣與作息;進一步客製化治療療程,包含飲食習慣、用藥方向等。
混合型肥胖大增,靠專業中醫幫忙
林朝暉提到,根據調查後疫情時代國人對於漢方保健的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其中超過七成民眾著重在長期調理,而自 2020 年至 2023 年期間,中醫減重的詢問度成長了 2.5 倍,相關產值成長 2.4 倍。
至於減重國人當中,根據他近 5 年的臨床研究,佔比最高達 70% 的體質為肝鬱氣滯型,也就是現代人俗稱的「壓力型肥胖」,而亦有 64% 的減肥民眾含有脾虛濕阻的體質特徵,已經吃得少但看起來仍顯圓潤浮腫,俗稱「水腫型肥胖」。
實際上,單一體質類型並不常見,根據資料,有將近六成的民眾,同時在 2 個或 2 個以上的肥胖體質取得高分,複合式肥胖已經相當普遍,傳統公版減重中藥無法滿足現代人普遍的複合式肥胖問題,因此需要專業中醫介入幫忙。
肥胖五型體質,你屬於哪一型
林朝暉提到,90%以上的肥胖都可以歸類到下面五型:
水腫型(脾虛濕阻型)
原因:久坐不動造成體內循環不佳,或是喜好冰品冷飲,水分因此長時間在體內滯留,造成肥胖或水腫。
症狀:膚色偏黃、舌色偏淡、有齒痕、舌苔白滑、全身沉重無力、全身沉重無力、胃脹、腹痛、食慾不佳、噁心想吐、四肢冰冷、白帶增多。
用藥:健脾益氣、利水除濕為主。常用藥材有防己、茯苓、薏仁、陳皮、赤小豆、黃耆等。
穴位:埋線穴位常選用天樞、大橫、血海、三陰交等,有助於健脾利濕。
生活:加強身體循環,以埋線跟岩盤浴來排除水分、提高代謝。盡量在 11 點就上床睡覺,平時多起身動一動,少吃生冷食物,多曬太陽等都有所幫助。
老饕型(胃熱濕阻型)
原因:吃了過多燥熱食物,如油炸、辛辣、高油、高鹽等,容易讓胃出現發炎症狀,出現胃酸過多、腸胃悶脹的情形。加上水分攝取不足,或是喝冰冷飲料,進一步讓體內寒熱交雜、腸胃蠕動功能下降,加重胃熱濕阻。
症狀:口腔潰瘍、喉嚨乾痛、舌頭紅腫疼痛、牙齦疼痛、便祕、小便顏色偏黃、排尿有輕微疼痛。
用藥:清胃瀉火為主,輔以利濕,協助控制食慾。常用黃連、石膏、知母、天花粉、麥門冬、沙參、大黃等。
穴位:埋線穴位常選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足三里、豐隆、解溪等穴位,可清胃火、去濕邪,加速脂肪消除。也可以按摩耳朵穴道自我保健,如耳神門、胃點、內分泌點、飢點,來控制飲食,幫助提升免疫力。
生活:餐前喝杯水、餐中細嚼慢嚥、調整吃飯順序,就能增加飽足感;調整飲食口味多清淡,少吃油炸、冰飲、重口味,不進補避免上火;適合高強度運動,如游泳、重訓等。
壓力型(肝鬱氣滯型)
原因:心理情緒會影響身體平衡,若是經常焦躁、易怒,即會肝氣鬱結;而內分泌失調引發情緒問題、睡眠不佳。壓力大而導致暴飲暴食,累積腹部贅肉,導致容易肥胖。
症狀:失眠多夢、面色偏暗、胸悶、月經失調、時而腹瀉時而便祕
用藥:疏肝理氣、疏肝解鬱、理氣暢中為主,常用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香附、柴胡、陳皮等。而芍藥、川芎、甘草有助於活血定痛、柔肝緩急。
穴位:常用埋線的穴位,包括章門、期門、陰包、足五里等。
生活:需要藉由壓力排除,回歸身心平衡。建議多吃能養肝、清胃火的天然食物來輔助調理體質,並學習保持心情放鬆,多曬太陽或適度運動,若情緒問題已嚴重影響生活,建議至身心科求診。日常可飲用花草茶,使用玫瑰花、菊花、薄荷、桃仁、陳皮、丹參、益母草等,可疏肝解鬱、活血化瘀。
虛弱型(氣血虛弱型)
原因:體內的氣與血皆不足,先天的缺鐵性貧血,或後天失血過多,都可能氣血不足。常見於工作太忙的上班族、生產後的婦女、過度節食者、久病不癒,或是化放療癌友。
症狀:外表看起來精神不佳、臉色蒼白無血色,嘴唇跟指甲顏色偏淡,呼吸比較短促。
用藥:改善氣血不足問題,可從補氣和補血著手。補氣藥材包含人參、黨參、黃耆、白朮等;補血藥材包含當歸、阿膠、熟地、白芍藥等。
穴位:埋線穴位則選擇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天樞。
生活:建議多補充補氣血的食物,充足睡眠;飯後避免馬上喝茶、咖啡;少吃生冷食物;多喝人參茶保健。適合輕度運動來減肥,如瑜珈、快走、騎單車。適度曬太陽有助於氣血循環、補氣益血
陰陽失調型(腎陽虛痰濁型)
原因:年輕時習慣作息不規律、習慣熬夜、缺乏運動、重口味飲食,年老之後習慣不改,就會因為內分泌失調、代謝降低造成肥胖,使得四肢水腫,經常腹脹腹悶,或常感覺喉嚨有一口痰。
症狀:筋骨無力、腰痠背痛、臉色黯沉、月經不調、頻尿夜尿、容易腹瀉、房事品質下降。
用藥:補脾固腎、溫陽化濕。常用首烏、丹參、草決明、杜仲、山藥、茯苓、澤瀉、山茱萸、炮附子。
穴位:常用埋線穴位包括太溪、陰谷、四滿、中注、盲俞。
生活:可多黑色固腎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香菇、烏骨雞等;適當吃補陽食材,羊肉、山藥、韭菜、牡蠣等,能補腎固筋骨;少甜食、重口味,避免加重脾胃負擔;溫和運動、規律生活作息。
林朝暉提醒,減重前先建立正確觀念,中醫減重需要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確定個人的體質狀況,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源體質做改善,才能真正擺脫肥胖體質,精準瘦身不復胖。
諮詢專家:台北京都堂中醫診所院長 林朝暉
文 / 黃慧玫、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面臨減重停滯期怎麼辦?中醫傳授 2 藥膳,輕鬆突破減重停滯期
高溫多流汗就是代謝好、容易瘦?中醫指出夏日減重 4 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