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歲陳先生為膀胱癌與慢性腎臟病第 3B 期患者,左邊的腎臟已經萎縮到只有 7.78 公分,腎臟功能下降。前陣子因為手腳冰冷、疲倦、容易喘,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 8.4 g/dl,診斷為腎性貧血,西醫每月予以紅血球生成素(EPO,又稱為造血針)注射治療。
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慢性腎病的問題,也可以在既有西醫治療下,搭配服用清熱消炎與補血涼血的中藥。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呂秉勳表示,以上述個案為例,陳先生在中醫的調理下,血紅素提升至 12g/dl,貧血的情況大幅改善,腎臟功能也跟著提升至 3A 期,不需要再注射紅血球生成素。不過他也強調,中西醫合療必須患者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安全有效。
腎友注意貧血問題! 進入洗腎階段後有「貧血」者高達 9 成
呂秉勳說明,腎臟有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可以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若腎臟功能變差,不但會影響紅血球生成,也會因體內尿毒素升高造成身體發炎,進一步影響肝臟在鐵調素的形成,不利腸胃道對鐵的吸收與釋放。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慢性腎臟病到第三期約有四成病人有貧血情況,第四期腎臟病有六成,第五期則是七成,而進入洗腎後的貧血患者則高達八至九成。
呂秉勳指出,貧血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疲倦、臉色泛白、易喘、心跳加速。而男性正常的血紅素為 13 g/dl 以上,女性則是 12 g/dl 以上,研究發現,貧血指數下降 1 g/dl,死亡率就上升 5%,因此腎友必須格外注意。
中醫如何治療腎性貧血?
腎性貧血的西醫治療包括直接促使人體造血的紅血球生成素注射和輸血兩部分,但介入時機需視病人的血紅素及病況判定,且藥物較少針對腎臟發炎予以調控;然而中醫有多種抑制發炎的用藥,可以就病人狀況予以清熱、消炎、補血,若能中西合療,就能提升治療成效。
呂秉勳說明,若是一般貧血,中醫會開立補血健脾胃等湯藥,如:四物湯、四君子湯等,而腎臟病患則會在這個基礎上加強腎臟修復、清除尿毒素的用藥,如:黃連、大黃、具有清熱消炎之療效,生地黃、丹參則可補血涼血消炎,另外人參、當歸、黃耆則有研究證實可以刺激骨髓造血,若能持續治療,大多病人能延長造血針的注射頻率,若狀況穩定也有機會免於注射造血針,持續追蹤血紅素數值即可。上述治療,呂秉勳亦進行相關文獻回顧,將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內分泌學前沿》。
台灣是洗腎王國,呂秉勳提醒,若患有慢性腎臟病便要自我警覺有貧血的可能性,定期就醫追蹤血紅素與鐵指數,若血紅素降至 9g/dl 以下,可以主動問醫師可以選擇哪些治療方式;若是沒有腎臟病的一般民眾,也建議顧好日常飲食,均衡營養,攝取含鐵、維生素 B12、葉酸的食物,以防貧血發生。
文/劉一璇、圖/Cheryl Kang
諮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呂秉勳